探访上海蓝带:当法餐遇见中餐
目前,我国进展比较快的疫苗已经获得了三期临床试验中期需要的病例数,近期已经在向国家药监局提供相关材料。
这对很多从事潜水器技术研发的科研人员来说,可能是一辈子才等到的机会。虽然作用有限,但胡震和同事们还是买来DVD,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放过任何一帧有关潜水器的画面,反复揣摩、讨论。
不光是海下才用到的电池、机械手、推进器等技术,就连在陆地使用相当成熟的零件,如电机、泵、阀之类,因为水下需要的体积小、重量轻、耐海水高压和腐蚀等特性,做出来也很困难。做载人深潜,既要勇敢突破下潜深度,又要踏实做好潜水器的各项功能和作业能力。这只是从4位数到5位数的数字变化,相比十几年前,心态更轻松。以往潜水器主要使用的材料,在万米海深的极端压力条件下,强度、韧性等指标已不能满足要求。因为7000米深度的指标,国际上根本没有现成的产品。
蛟龙号的控制系统更是重中之重。2001年接到邀请电话时,徐芑南已从七〇二所退休6年,但他心底始终有一个愿望,就是看到中国人独立自主研制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能够在深海遨游。现在,我国平均每万人口的全科医师数只有2.2人。
其结果是在教育上,临床医学教育与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教育完全分开,几乎是平行关系。我们需要反思和改变之前的许多做法,为医学教育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通常更重视理论,对于到疾控中心、人群现场的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沈洪兵认为,要培养这类人才,需要在培养好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上,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科研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
呼吸治疗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提供各类呼吸支持治疗和气道管理等临床操作。这场考试中,中国第一个进入考场,也最早基本交卷。
所以匡铭说:医生应该成为医学教育实践和改革的主体参与者。整体上看,4.26万支援湖北的医务工作者以及更多的奋战在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万学红认为我们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在医生的继续教育中,将新发传染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列为必修内容,并设定最低学时要求。这说明和呼吸科、传染科的医生相比,其它专业的医生对重大急性传染病的应急处置和自我防护能力还有待加强。
迟宝荣也关注重治轻防的问题,并认为应当科学调整临床与公共卫生等不同专业的人才结构比例。*本文改写自《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Forum文章Challenges for Chinas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coming post-COVID-19 era(https://doi.org/10.1093/nsr/nwaa168),原文作者为邵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务处处长、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医学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赵维杰(NSR新闻编辑)。在论坛最后的总结中,陈国强说:医疗卫生事业事关人民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中山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匡铭教授则分享了自己参加欧洲医学教育联盟年会的感触。
在讨论中,许多专家都提到了医务工作者的岗位胜任力,并一致认同培养具有足够岗位胜任力的未来医务工作者,是医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应对突发疫情:各科室医务人员都有责任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副院长万学红教授注意到,在疫情中不同科室医护人员的应对能力有所差异。
事实上,中国已经意识到了全科医学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我们还缺少兼具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能够与科学家合作发展新疗法的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
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未来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成长为各种类型的医务人员,其中一部分也将成为瞄准最复杂疾病的医学科学家。如何从根本上弥补这些漏洞?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体系,从而培养出专业能力更强的医务工作者,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柯杨认为优秀的临床医学工作者需要有足够的爱心和共情能力,他们要能够用最合适的方式向病人解说病情,并站在病人的角度上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有些情况下,还需要安抚病人的情绪。他希望在再次修订时,可以对重大传染病的应对能力、传染科的实习等,提出更具体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沈洪兵认为下一阶段的重要目标应该是公共卫生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的融合,临床医学教育团队中要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教师参与,公共卫生教学中也希望有临床医学和其他不同学科的教师参与。给教师更多尊重和发展空间,让他们更加真诚地热爱教学、愿意为教学投入更多精力和创造力,是提高医学教育水平的关键环节。
要做到这一点,颜虹认为我们还需要更好的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制度。在此次援武汉的4万多医务人员中,就有140多位专业的呼吸治疗师。
所以,每所医学院都应该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指出,重治轻防的问题既存在于医学院校内部,也存在于整个社会。
我希望教育部认真考虑培养一批擅长医学教育,又懂医学前沿的医生。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的迟宝荣教授介绍说,2010年以后,国家设立了全科医学专业,但是目前,全科医师的培养模式还不清晰,基层教学设备不齐全,培养质量不高。另外,评估体系的导向作用也很重要,在非特殊时期,日常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也应当受到鼓励和认同。参与论坛的全部专家包括: 优化人才比例,培养更多基层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才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柯杨教授观察到,在疫情中,由于基层医疗不够强大,大量病人挤到三级医院,挤占重症患者的医疗资源,甚至可能因为聚集而造成疾病的进一步扩散和传播。正如陈国强所说,医学的对象是人,兼具科学和人文的双重特性,它是人文科学中最科学的,科学中最人道的。
无论是要培养更多基层全科医生,还是更多公共卫生人才,都涉及到医学教育中最基本的分类培养制度。在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教授主持的后疫情时代中国医学教育论坛中,国内各大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讨论。
这是因为在许多国家,人们认为培养下一代医学工作者不只是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责任,更是所有医生的责任。他说:临床医学专业中,尽管我们开设了一些公共卫生课程,如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但是对于这些课程,学生和老师都普遍不够重视。
他说:在这次疫情中,武汉中心医院等多家医院发生了医护人员感染,但呼吸科医生的感染比例很低。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譬如,可以在有条件的院校试点设置医学教育博士或者硕士学位,也可以在继续教育中,让有志于医学教育的临床医生将医学教育选择为主要方向。培养所有专业医学生应对这些疾病的能力势在必行。他说:许多医学院校为了换取办学资源,不得不扩大招生规模。言传身教:有好教师,才有好教育 陈翔还说:教学的最后一公里是优秀的教师。
医学教育是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要全面提升这个系统的运行效率,需要全社会提供充足的资源和观念保障,也需要医学教育工作者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切实推动符合医学人才培养规律的更多改变。沈洪兵说:医学院校要分类,既有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院校,也有培养基层卫生健康人才的院校。
比如在这次疫情中,医护人员的表现就成功激发了许多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柯杨又强调,医疗需要分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医学人才有高低贵贱之分。
万学红还回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在美国学习时导师曾向他介绍,艾滋病在美国出现之后,美国要求所有专业的医生都必须在每年的继续教育中学习至少2个学时的艾滋病相关内容。近年来,非典、甲流、新冠等各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相继流行。
【有关探访上海蓝带:当法餐遇见中餐】相关文章:
11 .克拉玛依机场积极组织开展“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主题活动
13 .全国人大代表吕惊雷:将“空中丝路”纳入国家“一带一路”计划
14 .三亚机场2021年春运圆满收官 运送旅客204万人次
15 .新手开车转弯技巧介绍
20 .考驾照科目三技巧有哪些?
21 .保险相关人员个人信息在网上出售 平安人员信息售价350元
22 .新手开车紧张情绪怎么克服?
24 .未来15年中国将新增150多个机场 绝大部分或将布局中小城市
26 .大兴机场实现疫苗“应接尽接”全覆盖,公共服务区域张贴“安心标”